乔治库克师承刘别谦. 卖花女父亲阴错阳差被推进上流社会,与两位死党在酒吧风光的桥段,明显借鉴了尼诺契卡三位苏联特派员沉迷于巴黎的腐朽生活;伊莉莎负气出走,上校电话警方寻人之时,希金斯反复开关门提供女孩精准生理特征,也是典型的刘别谦式轻触……但这个故事,嗯,总体来说在改编成电影之后,无论新旧版本,都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结构难题. 一、女演员无法完整驾驭丑小鸭变天鹅的角色要求. 1938阿斯奎斯英版中的温蒂希勒,失信在不够靓丽动人惊艳全场的后半程;赫本女神,则是一开场的“装土扮丑”没能说服观众. 二、教授与卖花女之间因六个月的闭门改造而情愫暗生,几乎没有任何叙事铺陈. 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电影这种介质,擅长极致渲染瞬时一见钟情,却无法以近量时长表现潜移默化. ……可问题是,故事的两个重大转折刚好就建立在这两点上. 片子不算差,但对于那些不了解法国历史的观众来说非常之不友好,大段大段激情澎湃关于政治和法律的论辩让片子看起来很像论文,生涩难啃. 同时剪辑上是法国一贯的怪节奏,好像在刻意追求一种从上个情节跳脱而出的不和谐状态又好像是片子太长不得已删减成不连贯的碎片. 诡异的节奏带动情绪也走向了古怪的一边,好像在高歌颂扬大革命又像是在反思人民与暴民的一线之隔,所有人都在冲晕了脑的情绪裹挟之下陷入了革命的癫狂(这倒很像革命的真实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