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翻译成今天的话就是:“一碗米饭,一碗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会饿死。但若施舍的人没有礼貌,即使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食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这个成语源自于《礼记·檀弓》, 书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很多穷人由于缺粮少食,被活活饿死。有一个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了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吆喝道:“喂!
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赶快向那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饿死于路旁。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贼兵来攻城。友人对荀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贼兵来了之后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还待在这里?”